核心提示:11月27日,广州南沙的自动驾驶头部公司小马智行上市。此前同样来自广州的文远知行于10月下旬在美股上市,成为“全球通用自动驾驶第一股”。
如果说2024年是自动驾驶的丰年,那么聚光灯的焦点一定是广州。
11月27日,广州南沙的自动驾驶头部公司小马智行上市。此前,同样来自广州的文远知行于10月下旬在美股上市,成为“全球通用自动驾驶第一股”。7月,广汽集团旗下智慧出行平台如祺出行赴港上市……广州智驾行业“连下三城”,佳音频传。
实际上,汽车产业在2017年以前一度贡献了广州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广州也被誉为“汽车第一城”;但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新的“风口”,广州汽车产业开始出现“守擂”压力。于是,广州开始将“翻盘”的目标设定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车之城”,打响一起转型之战。
广州提出,加快推动“汽车+”跨界融合,加强汽车与能源互联、与智慧交通共融、与低空互促等,放大整车企业对产业生态的引领带动作用,进而撬动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更多高成长产业融合发展。
广州为何要谋划“智车之城”?政策节奏、驱动路径呈现出怎样的特征?从行业来看,广州智驾的商业化步伐究竟走到了哪一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广州智驾走得更多是国资国企驱动的路径,尤其传统汽车产业链龙头“求变若渴”,加速推动自动驾驶落地,但在成本、配套等制约下,真正商业化仍任重道远。
汽车第一城“背水一战”
竞逐“智车之城”的几大主流城市中,各地的驱动因素略有差异。北京自动驾驶产业背后带有明显的政策驱动色彩,深圳则更多依靠民企驱动,而对广州来说,自动驾驶产业从一开始就带有广州推动传统汽车产业升级的压力,政府和国资国企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推动角色。
2017年,广州汽车产量实现310.8万辆,但国内汽车行业已有了转型苗头,广州率先获批成为首批国家试点示范城市,重点发展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也恰恰是在这一年,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先后落地广州。
次年,受产业结构调整、限购限行影响,中国汽车产销量28年来首度下滑,广州的汽车产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说,自动驾驶起步之初就伴随着传统汽车业的转型阵痛。
然而,近年来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总是“棋差一招”。数据显示,2023年,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仅占汽车总产量的两成,低于全国11.4个百分点,作为中国汽车第一城的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仅排到第7位。
因此,“智能化、网联化”注定成为广州不可错失的翻盘良机。
“自动驾驶技术成熟以及市场化、规模化契机的到来,将颠覆传统的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对广州汽车业形成巨大助力。”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运营中心主任、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产业发展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吴政铭认为。
围绕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争议仍胜负未决,一派认为汽车产业链未来仍会由传统主机厂牵头,自动驾驶系统将成为其关键供应链模块;另一派则相信自动驾驶公司将主导整个行业,车厂或沦为其“代工厂”。吴政铭认为,无论如何,自动驾驶一定会扭转广州在燃油车时代和新能源时代“整强零弱”、核心部件本地化配套率低的局面。
这被视为广州汽车产业的“背水一战”。其中,国资国企的身影无处不见。
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背后均有广汽资本的加持。各方合作关系并不止于投资,还深入到产业协同中,2021年12月,广汽集团与文远知行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布局上万辆规模的Robotaxi车队。
去年末,广汽集团联合广州产投、中国银行等出资设立了广州新祺智联股权投资基金,基金目标规模为300亿元。包括上述两家在内,广汽集团投资的智驾上下游科技公司将近20家,其中6家已成功上市。
实际上,对照中国汽车大城和自动驾驶先锋城市名单,广州是当中重合度最高的一个。
从政策先行先试到产业“百花齐放”
广州是靠什么将自动驾驶的头部企业吸引来的?
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均提及了一个关键答案——高度开放和先行先试的政策。作为一项高风险的行业,智车要上路,必须先有政策。政策领先半步,产业就能领先一步。
广州最早于2017年底允许无人驾驶汽车在规定范围内的公共道路上进行测试,并于次年发布了《关于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2019年,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获得了广州首批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通知书。
同年,广州发布了首批开放测试路段共计33条,总里程达45.644公里。此后5年时间,这两项数字分别增长了24倍和34倍。截至目前,广州累计开放测试道路827条共计1623.5公里;共有15家测试主体415辆智能网联汽车获得了测试许可,其中22辆为无人载客的测试许可。
为了配套“聪明的车”,广州也一直在铺设“智慧的路”。广州是首批获得车联网专属频段使用资质的城市,现已建成378.4公里智慧道路和城市级的车联网统一数据平台。今年7月,广州又入选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
事实上,中国四大一线城市对自动驾驶的布局差不多在同一时间起步,广州政策落地进展极快,在自动驾驶测试道路里程上现已超过北京、深圳,仅次于上海。广州是国内首个发放载客测试牌照,以及唯一L4级智能网联汽车挂正式号牌开展商业化示范运营的城市。
企业仍对政策开放速度抱有更大期待。
“自动驾驶落地的最大难点是什么?3年前,我的答案可能是技术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但在今天,我会认为是政策进展。”文远知行创始人兼CEO韩旭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广州确实给到了非常领先的政策,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前进,我们期待政策迭代的速度可以更快。
“在车型认证方面,希望未来一个认证能够覆盖多款车型;在准入方面,希望运营范围能够连续成片,无人驾驶车可以进入人流、车流更密集的地区,并最终实现在全市范围内运营。”韩旭认为,这些在短期内都有望解决。
今年7月,广州人大官网发布了《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简称“意见稿”)。意见稿明确提出,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在高速公路、机场、港口、车站等干线和交通枢纽开展创新应用,支持用于城市公交、出租车等城市出行服务,除危险货物运输外的物流配送、快递配送等应用场景。
广州,正从政策“领先半步”过渡到立法保障先行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无锡、苏州、杭州等多个城市推进地方自动驾驶立法,为更大规模的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和场景落地提供支持。
受益于此,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萝卜快跑、滴滴沃芽、安途智行等多家自动驾驶头部企业,以及广汽集团、小鹏汽车等车企和广州公交集团等运营商,已有约15家企业在广州开展不同级别的道路测试和载客、载货、编队、远程等L3、L4高级别测试活动,广州自动驾驶服务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商业化道阻且长
政策优势下,广州很快集齐了自动驾驶产业链几乎各环节的企业,也覆盖了自动驾驶出租车、小巴、货车、环卫车等多个产品线。
在自动驾驶系统集成层面已有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广州阿波罗等,创新部件领域有高深智图、海格通信、星舆科技等,出行平台上也有了如祺出行、联友出行、有鹏出行等……
“自动驾驶的发展路径同此前的新能源汽车大抵相似,即由公交车领域的小范围试点到落地出租车,再到最终面向大众消费者落地。”吴政铭认为,自动驾驶下一步将是继续冲刺Robotaxi商业化。
但一方面,由于Robotaxi仍未实现规模化量产,套件、研发成本分摊较高,依照现有网约车收费标准难以实现盈亏平衡;另一方面,Robotaxi对服务、补能、救援网点密度的要求会更高,也拉升了成本。
此外,自动驾驶落地也亟需更加周密复杂的商业配套,例如,品质检验检测、准入资质鉴定、事故责任评判等第三方机构。在这个过程中,科研院所也可以参与进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获悉,广州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目前正在开发相应的评估模型,以用于自动驾驶产品质量把控、风险评估等的分析。
根据今年年中发布的《关于促进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稿)》,到2027年,广州期望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投放车辆将达到1万台。
目前来看,这一目标仍然道阻且长,冲刺“智车之城”的下半场将更考验耐力和基础配套的健全度。尽管业内高呼“自动驾驶‘奇点’将至”,但吴政铭给出了更保守的预测:“全面商业化和社会替代的过程绝不会短,乐观来看需要5年,悲观来看可能还有15到20年。
11月27日,广州南沙的自动驾驶头部公司小马智行上市。此前,同样来自广州的文远知行于10月下旬在美股上市,成为“全球通用自动驾驶第一股”。7月,广汽集团旗下智慧出行平台如祺出行赴港上市……广州智驾行业“连下三城”,佳音频传。
实际上,汽车产业在2017年以前一度贡献了广州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广州也被誉为“汽车第一城”;但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新的“风口”,广州汽车产业开始出现“守擂”压力。于是,广州开始将“翻盘”的目标设定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车之城”,打响一起转型之战。
广州提出,加快推动“汽车+”跨界融合,加强汽车与能源互联、与智慧交通共融、与低空互促等,放大整车企业对产业生态的引领带动作用,进而撬动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更多高成长产业融合发展。
广州为何要谋划“智车之城”?政策节奏、驱动路径呈现出怎样的特征?从行业来看,广州智驾的商业化步伐究竟走到了哪一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广州智驾走得更多是国资国企驱动的路径,尤其传统汽车产业链龙头“求变若渴”,加速推动自动驾驶落地,但在成本、配套等制约下,真正商业化仍任重道远。
汽车第一城“背水一战”
竞逐“智车之城”的几大主流城市中,各地的驱动因素略有差异。北京自动驾驶产业背后带有明显的政策驱动色彩,深圳则更多依靠民企驱动,而对广州来说,自动驾驶产业从一开始就带有广州推动传统汽车产业升级的压力,政府和国资国企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推动角色。
2017年,广州汽车产量实现310.8万辆,但国内汽车行业已有了转型苗头,广州率先获批成为首批国家试点示范城市,重点发展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也恰恰是在这一年,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先后落地广州。
次年,受产业结构调整、限购限行影响,中国汽车产销量28年来首度下滑,广州的汽车产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说,自动驾驶起步之初就伴随着传统汽车业的转型阵痛。
然而,近年来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总是“棋差一招”。数据显示,2023年,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仅占汽车总产量的两成,低于全国11.4个百分点,作为中国汽车第一城的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仅排到第7位。
因此,“智能化、网联化”注定成为广州不可错失的翻盘良机。
“自动驾驶技术成熟以及市场化、规模化契机的到来,将颠覆传统的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对广州汽车业形成巨大助力。”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运营中心主任、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产业发展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吴政铭认为。
围绕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争议仍胜负未决,一派认为汽车产业链未来仍会由传统主机厂牵头,自动驾驶系统将成为其关键供应链模块;另一派则相信自动驾驶公司将主导整个行业,车厂或沦为其“代工厂”。吴政铭认为,无论如何,自动驾驶一定会扭转广州在燃油车时代和新能源时代“整强零弱”、核心部件本地化配套率低的局面。
这被视为广州汽车产业的“背水一战”。其中,国资国企的身影无处不见。
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背后均有广汽资本的加持。各方合作关系并不止于投资,还深入到产业协同中,2021年12月,广汽集团与文远知行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布局上万辆规模的Robotaxi车队。
去年末,广汽集团联合广州产投、中国银行等出资设立了广州新祺智联股权投资基金,基金目标规模为300亿元。包括上述两家在内,广汽集团投资的智驾上下游科技公司将近20家,其中6家已成功上市。
实际上,对照中国汽车大城和自动驾驶先锋城市名单,广州是当中重合度最高的一个。
从政策先行先试到产业“百花齐放”
广州是靠什么将自动驾驶的头部企业吸引来的?
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均提及了一个关键答案——高度开放和先行先试的政策。作为一项高风险的行业,智车要上路,必须先有政策。政策领先半步,产业就能领先一步。
广州最早于2017年底允许无人驾驶汽车在规定范围内的公共道路上进行测试,并于次年发布了《关于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2019年,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获得了广州首批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通知书。
同年,广州发布了首批开放测试路段共计33条,总里程达45.644公里。此后5年时间,这两项数字分别增长了24倍和34倍。截至目前,广州累计开放测试道路827条共计1623.5公里;共有15家测试主体415辆智能网联汽车获得了测试许可,其中22辆为无人载客的测试许可。
为了配套“聪明的车”,广州也一直在铺设“智慧的路”。广州是首批获得车联网专属频段使用资质的城市,现已建成378.4公里智慧道路和城市级的车联网统一数据平台。今年7月,广州又入选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
事实上,中国四大一线城市对自动驾驶的布局差不多在同一时间起步,广州政策落地进展极快,在自动驾驶测试道路里程上现已超过北京、深圳,仅次于上海。广州是国内首个发放载客测试牌照,以及唯一L4级智能网联汽车挂正式号牌开展商业化示范运营的城市。
企业仍对政策开放速度抱有更大期待。
“自动驾驶落地的最大难点是什么?3年前,我的答案可能是技术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但在今天,我会认为是政策进展。”文远知行创始人兼CEO韩旭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广州确实给到了非常领先的政策,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前进,我们期待政策迭代的速度可以更快。
“在车型认证方面,希望未来一个认证能够覆盖多款车型;在准入方面,希望运营范围能够连续成片,无人驾驶车可以进入人流、车流更密集的地区,并最终实现在全市范围内运营。”韩旭认为,这些在短期内都有望解决。
今年7月,广州人大官网发布了《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简称“意见稿”)。意见稿明确提出,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在高速公路、机场、港口、车站等干线和交通枢纽开展创新应用,支持用于城市公交、出租车等城市出行服务,除危险货物运输外的物流配送、快递配送等应用场景。
广州,正从政策“领先半步”过渡到立法保障先行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无锡、苏州、杭州等多个城市推进地方自动驾驶立法,为更大规模的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和场景落地提供支持。
受益于此,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萝卜快跑、滴滴沃芽、安途智行等多家自动驾驶头部企业,以及广汽集团、小鹏汽车等车企和广州公交集团等运营商,已有约15家企业在广州开展不同级别的道路测试和载客、载货、编队、远程等L3、L4高级别测试活动,广州自动驾驶服务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商业化道阻且长
政策优势下,广州很快集齐了自动驾驶产业链几乎各环节的企业,也覆盖了自动驾驶出租车、小巴、货车、环卫车等多个产品线。
在自动驾驶系统集成层面已有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广州阿波罗等,创新部件领域有高深智图、海格通信、星舆科技等,出行平台上也有了如祺出行、联友出行、有鹏出行等……
“自动驾驶的发展路径同此前的新能源汽车大抵相似,即由公交车领域的小范围试点到落地出租车,再到最终面向大众消费者落地。”吴政铭认为,自动驾驶下一步将是继续冲刺Robotaxi商业化。
但一方面,由于Robotaxi仍未实现规模化量产,套件、研发成本分摊较高,依照现有网约车收费标准难以实现盈亏平衡;另一方面,Robotaxi对服务、补能、救援网点密度的要求会更高,也拉升了成本。
此外,自动驾驶落地也亟需更加周密复杂的商业配套,例如,品质检验检测、准入资质鉴定、事故责任评判等第三方机构。在这个过程中,科研院所也可以参与进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获悉,广州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目前正在开发相应的评估模型,以用于自动驾驶产品质量把控、风险评估等的分析。
根据今年年中发布的《关于促进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稿)》,到2027年,广州期望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投放车辆将达到1万台。
目前来看,这一目标仍然道阻且长,冲刺“智车之城”的下半场将更考验耐力和基础配套的健全度。尽管业内高呼“自动驾驶‘奇点’将至”,但吴政铭给出了更保守的预测:“全面商业化和社会替代的过程绝不会短,乐观来看需要5年,悲观来看可能还有15到20年。”
本文转载来自:证券时报,不代表产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产商网,电话:4008-338-308;邮箱:dichan001@qq.com
2024-03-25
独栋高层
2024-09-20
高层
2024-07-08
独栋
2024-03-26
独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