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进入新世纪,广州开发区充分利用自身对外开放优势,引入国际优质资源,大力开展国际研发合作,构建了一批国际创新合作平台,成为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地区、中以高技术产业合作重点区域、中新知识产权合作示范区等国际合作区域,成功设立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为抢占未来知识经济的制高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一片荒滩蕉林上,40年时间能种出什么?
作为首批国家级经开区之一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广州开发区”),用自己的生动实践证明了,依靠充满激情,敢闯敢干的干事创业热情,不仅能在荒滩上建设起一片现代化厂房,更能在这里打造出汽车制造、新型显示、绿色能源、新材料、美妆大健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
广州开发区西区 李剑锋 摄
第一个十年
平房里面办“洋务”
1984年新生的广州开发区建设初期,面临的是资金缺乏、技术缺乏、人才缺乏的多重困难,因此广州开发区老一辈创业者们纷纷戏称在平房里面办起了“洋务”。
为了破解局面,开发区人提出了四大主要思路。即:“引进技术分档次”——处理好经济开发与技术开发的关系,明确了两者并不矛盾且需互动互补,实现了以“经济开发”养“技术开发”,逐步积累资金和引进适宜技术;“外引内联”——在坚持引进外资为主的同时,也积极与国内企业联合,形成“三结合”的成功模式,实现双赢;“蚂蚁雄兵”——在招商引资中适当让利,吸引外商投资,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更多企业落户广州开发区;“开发一片、成效一片、收益一片”——集中精力先开发小片区域,取得成效后再逐步扩大开发范围,实现滚动发展。
特别是“引进技术分档次”,从第一档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水平,到第二档国内先进技术,再到第三档有利于老企业改造的技术,乃至第四档效益良好的项目,开发区都敞开怀抱,热烈欢迎。作为首批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第一个动工的外资项目仅为一个加油站。初期引进的南洋木材厂、美特容器、中穗制衣都是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这些早期项目虽已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被淘汰,但在广州开发区创业起步阶段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整个1980年代,落户广州开发区的产业虽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如纺织、服装、玩具等轻工业及部分电子、化工等产业,但同时也着眼未来,开始引入一批技术档次高、投资规模大的外商投资项目。特别是在“依法治区,立法先行”的原则指导下,广州开发区在初创阶段制定了50多项制度,逐步建立起符合开发区经济运行特点的管理体制模式。利用国家赋予“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按照15%的税率缴纳所得税”等政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逐步转向吸引更多的技术档次较高、规模较大的项目。当时引进的宝洁、箭牌、百事为代表的项目至今还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
四十峥嵘广州开发区 荒滩“长”出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李剑锋 摄
第二个十年
现代工业园区“拔地而起”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改革开放呈现新一轮发展高潮。广州开发区也由9.6平方公里扩大到78.92平方公里。
高速发展的同时,广州开发区意识到,仅仅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开始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紧抓开发区政策调整、中国加入WTO等形势,有选择性地强化资金密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从简单加工向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形成了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六大支柱行业;先后引进了安利、高露洁、美赞臣、安美特等一大批跨国企业项目,促使大量外资项目涌入。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广州开发区各项经济指标占广州市的比重逐步增加,成为广州市利用外资、发展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创汇的主要基地之一,成为广州市一个重要经济增长极。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州开发区以产业为中心,不断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科技产业基地和各类科技园区的建设力度。
为了让产业发展得好,广州开发区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持续强化投资服务,实行黄牌警告制,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推动招商产业化发展。培育出了一批从事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人才队伍,初步实现了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了对内外资项目的吸引力,促使广州开发区向集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
1990年代的广州开发区坚持“以引进外资为主,兴办工业项目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办区方针,以独特的特色和魅力,吸引着大批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有效地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在一片荒滩上建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工业园区,较好地发挥了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对外开放的“窗口”、连接国内外市场的“桥梁”作用,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个生动缩影。
第三个十年
多功能园区产业融合升级
进入新世纪,广州开发区充分利用自身对外开放优势,引入国际优质资源,大力开展国际研发合作,构建了一批国际创新合作平台,成为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地区、中以高技术产业合作重点区域、中新知识产权合作示范区等国际合作区域,成功设立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为抢占未来知识经济的制高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吸引了一大批创新项目和高端人才来区落户和创业,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后劲。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广州开发区走上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快车道。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等机构开展创新合作,着力集聚高端项目、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更加注重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企业,聚集的高层次人才约占全市1/4,研发机构约占全市1/3。
英特尔芯片、欧洲空客、丰田汽车、3M、三星电子、LG平板显示……一批质量较高、效益较好的跨国公司大型投资项目相继落户,世界500强公司在广州开发区共投资了1733个项目。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1.5%。现代服务业亦实现新的拓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广州开发区发展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经济增长极作用更加凸显,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12.1%,较2002年进一步提高。
步入三十而立之年,广州开发区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赋予的优惠政策,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率先构建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平台,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不断提升开发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牢牢把握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拓展与跨国公司合作的新空间,着力引进其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推动投资链条向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2024年广州国际灯光节黄埔区分会场点起“广州开发区建区40周年”璀璨灯光 李剑锋 摄
第四个十年
创新引领发展未来产业集群
四十不惑。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即将年满40岁的广州开发区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制造业当家、工业立区,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广州开发区建立健全了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度机制,更加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大力提升产业链完整度和产业体系抗风险能力,促进产业上下游之间、产业链之间融合互动发展。特别是加快推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通过明确产业链内部环节发展方向,以做精细分链为根本目的,强化主攻优势。针对闲置低效用地与建设用地紧缺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的现实,立足于区域在新增用地规模、用地指标、能耗排放等难度增大的客观情况,持续优化政策供给,从“扶持优惠”向“要素供给”转变。推动区内已聚集的绿色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新材料、美妆大健康5大千亿级和高端装备、生物技术、集成电路3大百亿级产业集群更好发展。
目前,广州开发区正树立企业“科技含量越高扶持越多、综合贡献越大扶持越多、增长速度越快扶持越多”的政策导向,引导企业做强、做大、做优,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激励部门强服务、优环境、搭平台。其中,鼓励区内企业与高端材料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合作,重点面向新能源材料、集成电路材料等进行发展。
此外,广州开发区正瞄准下一个十年的产业发展机遇,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其中现代氢能累计出货电堆340多套,实现规模化生产,鸿基创能膜电极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全国第一;低空经济蓄势待飞,亿航成为全球首个三证齐全的eVTOL飞行器,小鹏汇天落户首个大规模量产飞行汽车工厂。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展望未来,广州开发区将紧密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深化“2+3+N”战略性科创平台集群的构建与发展。通过积极拥抱颠覆性技术与前沿科技,催生出一系列新兴产业、创新模式与强劲新动能,开创一个更加辉煌、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